潘家河沿儿的杂院儿
老街坊 有些东西,伸手可得的时候不觉得它有多好,失去了才知道它的珍贵。比如过去咱们谁家都有,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街坊邻居。都说远亲不如近邻,住过四合院的人都有这体会,秀玲她妈,柱子他爸,西屋的刘叔,北屋的丁奶奶……西屋炒菜炝锅时的葱香味,一定在您的嗅觉中留下
老街坊
有些东西,伸手可得的时候不觉得它有多好,失去了才知道它的珍贵。比如过去咱们谁家都有,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街坊邻居。都说远亲不如近邻,住过四合院的人都有这体会,秀玲她妈,柱子他爸,西屋的刘叔,北屋的丁奶奶……西屋炒菜炝锅时的葱香味,一定在您的嗅觉中留下过幸福的记忆;下班回家后火炉子灭了,跟北屋的借火烧块炭肯定是您心中始终不灭的温暖;和柱子小时候上房揭瓦然后挨顿揍的事没忘吧?还有那回放学回家后和小菊躲在屋里用火钳偷偷烫“屁帘”把眉毛都烫焦了……为了让我们这份记忆延续,也为了让曾经的感动铭记,让我们有时间回忆一下过往,念叨念叨老街坊吧。
我家一解放就随父亲来到了京城,落脚儿就是南城的潘家河沿儿,就是现如今的潘家胡同北口。住的那个大杂院儿,掐指一算大概住了得有三十几户人家。
大院前院正房东边住着一老爷子,叫张庆恒,人很慈祥,从没看见老人家和别人红过脸。老爷子有一手裁剪的绝活儿,改个旧衣服那也是手到擒来的事儿。左邻右舍免不了求他,老爷子有求必应,总是业余时光里在他靠近窗前的单人铺上忙活。记得有一年春节前,都上好几年级的我,不知央求了母亲多少回了,才去不远处的菜百扯了几尺绿斜纹布那时的菜百就在丁字路口,什么都有。张大爷用这布给我做了一件四个兜儿的上衣,您还甭说,穿上那叫一个神气。这不一高兴,过年时放二踢脚愣把二子家的尿桶给崩上了天,被人家告上了门,乐极生悲了。
老爷子的小儿子斌子子承父业,也干起了这一行,听说是接班进了当时最有名的大华衬衫厂,也练就一手绝活儿。
其实母亲也会针线活儿,小时候后系带儿的罩衣,松紧带的裤子,虎头儿布鞋,全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。母亲有一个线笸箩,里面有大小不一的针头线脑儿,剪子、锥子,线尺、顶针儿……还有个拴着一个大铜子的包裹皮儿,里面全是各种各样的碎布头儿。这俩物件总是放在炕头边上。后院的墙上还一直挂着一个母亲托人从老家捎来的木纺车,也没见用过,许是母亲心中的一种念想吧。
西院有一对姓吴的老夫妻,住着里外两间西屋,足有三十来平米,那是全院最宽绰的了。他家门前有一棵大杨树,一到晚半晌儿,不少老少爷们就挑灯夜战在树下,喝着“茉莉花儿”,吸着“大前门”,甩着手中的牌“敲三家”,围着的孩子们很多,可有人气了。
吴老爷子性格开朗,没事就好图个热闹,无儿无女,写得一手好毛笔字,人家是过去戏园子里写字幕的,有学问。
那时粮食都是有定量的,到月要到粮店去领,可能是怕老鼠偷吃了,父亲就从屋顶上垂下一根铁丝,下边弯成一个钩,再把篮子挂上边,家里的吃食就放里面。
记得每天早上去上学,就先登上凳子取篮子,从里面拿出一个半个的馒头,再夹块咸菜就去上学了。
那时常吃棒子面,不是窝头就是贴饼子,都有些烦了。于是母亲就从邻居史老太太家借来一个特殊的饼铛。那玩意儿是铸铁的,锅底是圆拱形的,用它烙出的两样面的饼,边是厚厚的,对折后将油亮金黄的那面儿放在外面,再就着一盘炒水疙瘩皮儿下肚,那叫一个香呀。现如今您要想再吃这口儿,还真没地方找去了。偶尔您下馆子遇到有大棒子糁儿粥,还有那金黄底子上是一层绿油油的韭菜鸡蛋的糊饼时,您就大快朵颐吧,一准能勾起您对小时候的回忆。
一说到吃就不由得想起我们隔壁的“炸酱面”了。隔壁住的这位姓氏名谁已记不清了,肥头大耳,胡子拉碴,穿一身黑裤对襟儿袄。夏天里,见天价是一碗炸酱面,就着一条黄瓜站在屋门口,于是落了个外号“炸酱面”。
“炸酱面”在铁路上工作,和《红灯记》里李玉和干的是一个差事儿信号工,那时已经退休了。他家里还真有一个像马灯一样的玩意儿。我曾亲眼见过。“炸酱面”好听戏,屋里的话匣子总是叽里哇啦的唱,他对院里跑来跑去的小孩子也是十分喜爱,总是掏出水果糖来哄孩子。
“炸酱面”过世后,屋里的东西他儿子都没要,只拉走了院里一块属于老爷子的石桌面,那上面是刻有文字的,想必是他家祖传的物件儿了。只可惜孩提时的我还不认字,已记不清上面写的什么了。
大杂院儿里每家都三四个孩子,您说这孩子得有多少。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,院里的房前屋后就雨后春笋般生出了各种小屋,只剩下走人的过道儿了。
院儿人家里差不多都有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飞鸽,永久,红旗加重……最漂亮的是上海产的凤凰十八型,那也是那年月的名牌了。自行车晚上都要推到屋里去,本就不宽余的屋里就更显拥挤了,就这也得推进屋,那当时可是家里的一大件哩。
我们这帮半大小子,就在吃过晚饭后,拿大人的自行车练一练。都是二八车,根本就坐不上座。只好学着掏裆骑。一手扶着把,另一只手握着大梁,先是半轮半轮的,再就是整轮整轮的,到后来,四五个小伙伴就学会在马路上嗖嗖的“飙车”了。
闲得无事可做的时候,就上房玩,有一回掉下来,一屁股蹾在了地上,好嘛,离修房搅灰用的三叉儿也就尺把远。这要是坐上了,屁股上还不多了俩眼儿?
西院的王叔在那年月属于称俩子儿的主儿,不知从哪里淘换来一辆上海产的幸福牌摩托车,整天价不是修呀就是擦拭,锃亮的,着实惹来不少羡慕的眼光。老人家还好钓个鱼,一到休息日就骑上电驴子去郊外了,成了大院里顶时髦的人了。(责任编辑:布鞋家园)